為什麼需要談?
單輪對話處理小事 OK,但多步任務容易迷路。Agent 的價值在「可控流程」。
白話定義
Agent 不是更會聊天,而是會「規劃→執行→觀察→反思」的循環:把大任務拆成步驟,一步步完成,遇錯回滾。
常見情境
資料蒐集→比對→草稿→審查意見→修訂;FAQ→查文件→抽證據→組裝回答。
常見誤解
「放手讓它自己試最聰明」→ 沒有步數上限/停損線/人審關卡,就是放牛吃草。
「越自動越好」→ 高風險步驟必須有人把關。
實用心法
三層任務分解:目標→子任務→可驗收步驟(每步都能說明「完成了沒」)。
三道柵欄:
步數上限(防止無限迴圈)
風險詞清單(碰到法條/金額/個資→停下請人審)
引用必須有(沒證據不輸出結論)
反思提問:每步結束自問「這步產出是否支持原目標?下一步需要什麼證據?」
檢核清單
每個子任務是否有「完成訊號」?
是否設定最大迭代次數與超時策略?
高風險輸出是否強制人審?
小結
Agent 的重點不是更聰明,而是更可控。先設好流程與停損,再談自動化。